背景與緣起


這裡說的,是這個計劃所有的根源,請有興趣、關心台灣的朋友一定要詳讀。


背景

  台灣曾經為青梅的大宗出口國,尤其日本最愛台灣出口之青梅,當年出口時,皆由木箱裝載,以高品質梅品出口。但於民國85年左右短短一兩年間,受低價大陸梅削價競爭影響,國外市場嚴重萎縮,國內加工廠也多轉而收購第三國轉運進口之大陸梅,國內原產青梅的價格瞬間崩盤,讓許多梅農措手不及。

  梅樹養成並不如葉菜農作,梅樹的生長動輒近十年,無法說變就變。青梅的供過於求,導致多數台灣梅農擁有大片梅園,一年一收,卻無法擁有相對應合理的報酬。

  十幾年來,台灣農糧署嘗試了諸多輔導方案,包刮補助加購價、梅園粗放輔導等。但成效仍屬有限。以民國93年為例,竿採梅與手採梅採購價分別為每公斤4.6元與25元。舉例來說,若徐家梅園不請臨時工人(1700元/+便當),2013年,由徐家兩夫婦於每年清明節前後竿採青梅,只約可竿採三千公斤青梅,每棵樹約只有30斤。若有幸全數被收購,全部只有13800,這就是一整年全部的青梅營收,尚且不論種植成本。

  時至今年(2014),梅子豐收年,每棵樹約可竿採近200斤,總收成約一萬斤,且於北山收購竿採青梅的價格最高約為4.8元/公斤。換算下來,若全數給工廠收購,總營收也才近五萬元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:臨時工人薪資1700/+至少一個便當,每天只能平均多採約300~500公斤梅子,算上種植成本,等於採越多虧越多。多年來,徐家梅園只採收能力所及的青梅,剩下萬餘公斤的青梅,不是請朋友來自由摘取,不然就是由它自然熟透掉落,毫無獲利價值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近幾年來,由於收購價不敷成本,徐媽媽自己做起了梅子加工,產品有脆梅、Q梅等。只是販售範圍仍限於國姓鄉等地。徐媽媽也說了,如果有更多人來買,她當然會留下更多青梅來做加工。就不用讓漂亮的青梅只以賤價被收購了。








緣起

  2013年冬天,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我受徐媽媽熱情的邀約,駕車前往徐家梅園賞梅。



  一到目的地,映入眼簾的是滿山遍部的片片白花。最特別的是徐家梅園由於近十年來已採粗放管理,梅樹經多年自然農法的生長,完全不噴灑農藥或施放化學肥料。賞梅之際,還能聽到蜜蜂採蜜時的振翅嗡鳴,更能聞到清新宜人的淡淡梅花香。伴隨著陣陣清風,徜徉於徐家梅園之中,絕對是我畢生少數綜合視覺、聽覺、嗅覺與觸覺的極致享受。


  賞梅之際,與徐媽媽閒聊關於徐家梅園的種植情形、台灣青梅的產業現況與當地居民(北山坑一帶,外配家庭屬多數族群)的生活情境。

  大環境的險峻電視上時有耳聞,但是這麼真實且近距離聽聞一個產業的崩盤,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震撼。


  離開以後,我開始積極查詢相關資料並思索解決之道。其實,這樣的一個現象,無法完全歸咎於政府。國際局勢的改變與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是主因,但政府也嘗試做了彌補的政策,只是成效不彰。接下來,就是時候讓我們問自己,我們能靠自己做些什麼?

  追根究柢,青梅於台灣的現況不外乎就是供過於求,且轉型相對緩慢。要解決這一現象,仍舊必須從這兩個地方著手。在這邊的農民們,都是一群老實的人,他們從前老實工作,就能賺得溫飽,不懂為什麼以前的老方法現在突然不管用了。


  的確,台灣農業轉型有其必要,然而轉型有如小型的革命,並非一定成功,就算成功必定有其代價。為了讓那些每年無力採收萬餘公斤的梅子有更好的用途現在,我們有個小計劃想與大家分享,我不敢說這一定是最有效的辦法,但我想這總是個開端,縱使無法成功轉型,也希望能替徐家梅園多開幾條通路與知名度,替往後徐家梅園的梅製品稍作宣傳。當然,希望透過參與這個計畫,你們都能成為讓台灣更美好的一份子,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在清明連假時,有個愉快且有意義的周末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